2009年5月19日

便宜又大碗—大賣場的快速門診


2007年的新英格蘭期刊,位於岌岌可危的基層醫療,曾經報導過「In-Store Clinics」,當時已經有許多連鎖藥局,在許多大連鎖超商和賣場,搭起薄薄的隔間,提供常見的疫苗注射、抽血檢驗(例如血脂肪、血糖檢查)和治療(譬如腹瀉、鼻竇炎和病毒疣液態氮治療)等。跟傳統的醫療模式不同,這些in-store clinics現場通常都沒有醫師,而是有點像「速食店」的點餐方式,由顧客(病患)選擇想要的消費菜單,然後由現場的負責護士來執行。

想當然爾,這可以提供快速、便宜、和方便的醫療服務,不但耗費時間少,每個套餐檢查或治療也都在美金50元以內,賣場又提供免費停車,又可逛街、購物兼看病,根本就是一舉數得。對經營者而言,有免費的空調,固定的人潮流動、不需要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,甚至也不需要聘請醫師,門診和賣場彼此共享顧客,的確是很好的主意!這樣的設計,讓我們想到類似麥當勞(McDonald's)的速食店經營模式,提供的服務內容已經標準化成「菜單(menu)」,原本由醫師負責診斷的過程,可以透過一些新的快速診斷方式,或標準化流程(protocol-based decision rule)來完成。這裡提供的治療,大多也是一些不需要長期追蹤的疾病,譬如感冒、中耳炎、輕微的皮膚感染等等。

這種In-Store Clinic,反映出一種有效率且定型化的操作系統,結合特殊場域、資訊、人員、臨床和生意流程,針對特殊族群的需求,依照年齡、疾病或器官等參考變數,把許多不嚴重的問題特別區分出來。對於只看簡單急性病的醫師,被取代性可能很大,因為這些臨床問題,醫病關係和醫師的角色,相對不重要。再者,病患在這種服務中,負擔了某種的「疾病分類」工作,因為他們要決定那些問題去In-Store Clinic,或是拿到檢查結果後,要去哪就診。這點對台灣民眾可能問題不大,因為大家早就自我訓練出一套看診分流的能力,不但各大醫院有科別與就診症狀的對應表,甚至還有針對該看那一專科來出書—「找對醫生看對科」。

這次New York Times的報導—Hospitals Begin to Move Into Supermarkets,也證明大型賣場,譬如Wal-Mart,連鎖連鎖藥局CVS,或是著名的梅約診所(Mayo Clinic)都開始加入這市場。對美國而言,這是一種基層醫師短缺,平均看診時間增加的需求下,所產生的新醫療模式。想到以前,台灣在醫療不普及的年代,除了衛生所外,偏遠山區離島還有許多衛生室,從事「衛生保健」工作,是不是有令人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呢?對台灣的醫療市場而言,還不會個問題,畢竟法律規定只有醫師才能執行醫療業務,「打疫苗」和「開立處方用藥」都算是醫療行為,所以在台灣,暫時不會有雨後春筍的快速門診出現。

新的醫療提供模式,還很難論斷其影響,但卻代表市場(民眾)有這種需求。或許不是截然的好或壞,這就像雙面刃,如果這些新式服務,可以有效解決簡單的醫療需求,讓基層醫師有更多的時間,面對日益複雜且需花時花精神處理的老年慢性疾病,有何不可呢?或是以成為醫院在社區中的前哨站來經營,似乎也是另一種想法。不得不承認,這服務一開始源自有利基的商業模式,目標在於那些一點都不複雜的簡單醫療問題,否定或許不是唯一,甚至不是健康的態度,積極地正視這個問題,甚至醫師也要開始反省,在醫療專業越來越普及,在診間裡,是不是要有其他因素,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和獨特性呢?削價競爭,紅海競爭,總不是辦法吧!

【延伸閱讀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