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7日

為什麼「回診看報告」是擾民呢?

看報告免回診 6成醫院實施 | 頭條要聞 | 蘋果日報
這個月初有則新聞提到:就醫作完檢查,若結果一切正常,「卻得」回診看報告,許多民眾都感覺不便。民間團體呼籲醫院要主動提供這樣的服務,減少這類「擾民」行為。健保局也聲稱結果一切正常,「要患者再掛一次門診,意義不大」,而且徒增看診次數。


我覺得這個報導完全誤導了目前醫院主動通知的原意,並完全忽略醫師的專業,因為即使主動通知,也絕對不能取代回診時醫病間的互動與討論。異常的報告通知,只是檢查數據超過(或不足)某標準,為了「病人安全」所以透過郵寄或電話通知主動通知,但是對於數據的臨床解讀與決策,仍然是在醫病互動間來作最後決定。至 於正常值的通知,那可就大大不同,跟據病人不同的狀況,會有許多不同的條件;而邊緣值的正常,更須要詳加的解釋與提醒,這也是過去健保或民眾所忽略的衛 教,這都不是正常,異常或無明顯異常可以解決的。況且,民眾是否知道檢查結果為無異常,並不等於身體一切正常?這當中可能有檢查的誤差,疾病在不同時程的 風險等等,弔詭的是:最具在危險的,其實是正常報告。


所以,怎麼會再掛一次門診,意義不大呢?再說,現在都在強調結合生物醫學模式與探討 心理及社會相關致病因素之身體、心理及社會模式的照顧理念,就是所謂的全人醫療,而近年來大家都呼籲醫師要先看到「人」再看到「病」,這些實質內涵不是寄 報告或打電話作得到的,更別提醫師在診間掏心掏肺的費力解說,健保仍只幾付約228點的醫師診療費(1點換幾點可是會再浮動),而我們也完全忽略病人對自 己健康的「盡責度」,把所有的責任放在醫療,決非讓民眾健康的正道。

再者,大醫院門診病人過多的問題,並非這種健保局官員所說的無意義回 診所造成,而是沈苛難究的分級醫療失效為主因,這樣似是而非的推論真的是要不得。另外,有民眾說應該要主動提供「售後服務」,甚至希望立法規範,這也忽略 生物醫學的不確定性,拿產品製造的「無缺陷」來比喻,非常不恰當。

2009年10月份時,當時的衛生署署長楊志良,曾經提到:回診看報告不需掛號費,但是如果要解釋病情,就必須要有掛號費。只能說,若是民眾只要「報告」,那就「印報告」吧!但正常與否,必須要有許多假設條件,需要專業的部份,還是需要尊重專業吧!



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