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9日

「非癌症」末期慢性疾病的安寧照顧

今年九月後,安寧緩和醫療病房,除了癌症末期和末期神經元疾病外,也開始可入住其他「非」癌症末期病患,換句話說未來台灣健保將給付安寧療護照顧末期的慢性疾病,譬如末期肝疾病(End stage liver disease)、慢性肺阻塞疾病(COPD;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)、心衰竭(Heart failure)、末期腎病(End stage renal disease)、失智症等等,這是安寧療護跨出的另一大步。

雖然法規上跨出一大步,但臨床上似乎還需要許多努力。包括各種慢性末期疾病接受安寧療護的時機;如何讓原本以癌症治療為主的安寧團隊,擁有照顧慢性疾病病人的能力;而更大的挑戰其實在於如何讓在台灣山頭林立的各專科醫師,向病患介紹安寧照顧,並進而肯定安寧照顧的價值與效益,如果不是如此,慢性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將只淪為消極地節省醫療支出一途。雖然安寧療護尊重病患自主、人性尊嚴和自然死(不縮短也不延長)的理念是其核心,但現實狀況中,對於身處各樣尖端武器的醫療環境下,困難不在於用哪種武器,而是要不要用那一種武器。

安寧療護拼得是品質和尊嚴,而不在使用武器的好壞,及早接受安寧療護,可以獲得高品質生活和善終的機會就越高。雖然我們也許多科學根據,也有許多臨床經驗,但這種信念,對於不認為安寧療護有意義和也幫助的人來說,大概自始至終沒也機會進入這個大們,如果癌症末期的病患有如此困境,末期慢性疾病的病人面對的現況不會更好。醫療的進步,讓慢性肝炎的病人,在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和干擾素治療;或腎衰竭病患如果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,都可以多存活好多年,這些進步的好消息,讓死亡的「事實」,轉變成隱晦不知與不吉祥的徵兆;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尖端武器不能讓人永生,但面對治療以外的世界,如何Let it go,或是Let it go的時刻可以扮演的角色,對醫療人員和一般民眾來說都是陌生的荒漠之地。

對於未知,除了避開(逃避),大概沒有更簡便和安全的方式,所以,安寧療護的存在,可以讓這塊隱晦的未知領域,重新回到被正視,且光明討論的檯面上。很多人說,安寧療護是一種觀念,何必大張旗鼓弄成一門專門學科?我想,如果專業人員都能夠在尖端科技中,謙虛面對生命該走的方向,在面對醫療極限時,誠實面對自己的無助,陪伴病人,思考每個人(甚至包括自己)所生命末期時需要的生命能量,那麼安寧療護的確是沒什麼了不得,當它成為一種被落實的觀念,也就是醫療把肉身和器官的軀殼與獨特的人格特質一起看待的一天。

現今的醫療進步,往往速度超過人的想像,過去以往是不治之症的癌症,或許將來會變成存活期較短的某種慢性病。這是好消息,也是令人振奮的醫療進展,但是這些都不應該讓人忽略人終將一死的事實,和醫療終究有束手無策的侷限,唯有讓所有專業人員和一般民眾,能夠體會和明瞭安寧療護的價值助益,我們才能向我們的老祖先一樣,自然且愉悅地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刻,因為,你終將發現:比死亡更糟的事物還有很多種

2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