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6日

病歷中文化的三兩事

五月初新聞曾經報導過病歷中文化的新聞,不過曇花一現,不如波蘭醫學院的熱門而沒有後續消息。關心這檔事的,除了在這議題上努力許久的高克培醫師、立法委員外,連台灣紅十字會的會長陳長文也曾寫文評論

這個問題,也在我心中放了好久。用母語寫病歷,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,美英兩國寫英文,當然合理,但日本用日文、德國用德文、法國用法文,其實很少像台灣這樣,不用官方語言書寫病歷。事實上,我也不知道從那時候,或是什麼時空背景下,我們都必須遵守用英文來書寫病歷,況且台灣也不曾被任何使用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殖民過。其實,這是很調詭的狀況,在醫學院,老師是用中文口語授課,用的教材可能是英文講義和英文原文教科書;雖然住院病歷、病程紀錄和出院病摘是用英文,但開立診斷書,除非特別要求,原則上包括病名及治療過程都是中文;為了讓醫生可以書寫出一份好「英文病歷」,除了在醫學生時代注重病歷寫作,到了住院醫師第一年的一般科訓練,也有病歷寫作課,也有如何教導正確書寫英文病歷的中文書籍等等。所以,病歷書寫在台灣,一直是很矛盾的存在現象。

當然,許多文章都認為病歷中文化,是病人了解自己病情的權利;避免黑心醫療人員黑箱作業,有利於醫療訴訟的公正性等等,這都點出病歷中文化的好處,不過「醫病糾紛 問題不在中文」一文中提到的,醫病關係的改善,醫療糾紛的減少,不是推動病歷中文化就能達到的。在臨床作業中,雖然我們已經很習慣英文術語的使用,但在病歷書寫中文化,還是有其魅力,因為文字也是一種語言,承載的是整個族群的文化背景、種族差異和地域特色,很多主觀上的症狀描述,若是扣上英文症狀描述,總有不貼切,硬是要紀錄而書寫的感覺。我贊同這篇文章「中文化不如在地化:病歷中文化之我見」中提到的:我們失去紀錄屬於我們自己本土醫學辭彙資料庫的機會,當我們把病歷書寫這件事,跳脫醫病關係和病人權利的框架,在本土流性病學和醫學史上討論,或許有更宏觀的視野。

我在寫英文病歷時,還是會常遇到最合適的字描述,畢竟英語不是我的語言,跟同事討論病情時,只有提到專有名詞是用英文,其餘內容都是中文,跟病患和家屬解釋病情時,用的大多是中文或閩南語;對於坐在教室內,開病歷討論會修改病歷中的英文文法、單字,我也覺得很厭煩,實在有點時空混亂的錯覺。至於病歷中文化,會影響醫師與「國際接軌」的能力,這實在太高抬英文病歷書寫的「好處」了!閱讀英文醫學期刊能力,跟書寫病歷會成直線正相關嗎?醫師投稿英文期刊,不是幾乎都要找論文社潤飾文稿嗎?培養大家的英文能力,重點不應該在英文病歷吧!

當然,所有事情不是說改就改,特別是一種制度的改變,真的許要很多配套,譬如如何制定中文病歷規定的範圍、格式,如何逐步推廣,法規如何改變等等,都需要時間和努力。醫學,目的在於照顧「人」,雖然生物學上的知識是共通的,但不同國家、區域、或種族背景,都會讓醫療照顧內容有所不同和特色,希望病歷中文化也能朝著這方向努力實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